
中国稀土对西方到底有多重要 大国博弈的战略试金石。稀土作为工业中的重要元素,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。2025年7月,中国三部委联合发布《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》,标志着中国稀土管理进入更加精细化的新阶段。根据海关总署数据,2025年8月中国稀土出口量达5791.8吨,同比增加22.6%,而同期稀土进口量却同比减少54.8%。这些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稀土博弈中的战略布局。

中国稀土管理政策迎来重大变革。2025年7月28日,工信部、国家发改委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公布了新的管理办法,取代了2012年的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,标志着中国稀土资源管理进入更加规范、精细化的新阶段。新办法确立了总量控制制度,由工信部牵头制定具体指标并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至生产企业。新政还构建了全流程监管体系,要求企业建立产品流向记录制度,并每月将信息录入追溯信息系统。对于违规企业,除依法处罚外,还将核减下一年度总量控制指标,提高了企业违规成本。

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25年1-8月中国累计出口稀土44,355.4吨,同比增加14.5%。单月数据更为显著,2025年6月和8月分别出口了7742.2吨和5791.8吨,同比增加22.6%。然而,同期进口数据呈相反趋势,2025年8月中国进口稀土5,020.8吨,同比大幅减少54.8%。这一增一减背后是中国从单纯的资源出口国向产业链调控者的转型。尽管中国稀土储量仅占全球的34%,却贡献了全球92%的冶炼分离产量(2023年),这种“资源—产业”的错位发展源于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系统性构建和专利集群。

中国稀土新政引发全球供应链连锁反应。标普全球将2025年视为全球稀土行业的“颠覆与变革之年”。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加速推进供应链“去中国化”,试图在2030年前实现稀土自给自足。但这种尝试面临巨大挑战。澳大利亚一家公司在马来西亚建设的冶炼厂因环保争议多次停工;美国国防部投入15亿美元重建稀土供应链,但2023年其分离产能仍不足需求的5%。国际能源署报告预测,到2030年中国稀土冶炼占比虽降至77%,但仍将是其他国家总和的3.3倍。欧盟正通过《电池联盟》加速稀土就地转化,宣布投资23亿欧元在匈牙利建设稀土永磁体工厂,试图将产业链向下游延伸。

面对复杂国际形势,中国展现出精准的“亲疏远近”策略。王毅外长明确将稀土管控定义为“主权国家的国际义务”,同时强调“快速通道”机制的存在。中国为欧洲企业开辟的“快速通道”正在重塑行业格局。首批通过认证的12家德企已获得2025年8万吨稀土配额,占同期出口总量的18%。这种“精准管控+有限开放”的策略既避免稀土战略资源过度流失,又为欧洲高端制造业保留关键供应渠道,形成“管控中合作”的新范式。中国对稀土技术的保护也日益加强,四大类核心提炼技术被列入禁止出口清单。

稀土博弈的终极战场正从资源控制转向技术主导。在总量控制背景下,中国企业更加注重提升资源利用效率,推动冶炼分离技术进步。中国建立的“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”已整合68家企业和科研院所,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中试放大的创新链条。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计划于2026年推出稀土金属期货,这将为全球定价提供“中国基准”,削弱伦敦金属交易所的影响力。全球稀土供应链难以绕开中国枢纽的结构性矛盾,导致市场大量初级产品流向中国,加工后再以高附加值材料形式出口。


联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